“机器换人”红利显现:效率提高 成本下降
岁末年终,一场“机器换人”的热潮正在东南沿海和中部一些地区涌动。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、中国制造转型升级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多重趋势下,大规模“机器换人”开始产生新的红利。
“机器换人”可提高产品质量50% 制造业重镇——湖南省长沙市,有一家制造智能电表的企业。企业副总裁李先怀说,机器人生产线明显提升了产品质量。与原来相比,预计可将产品质量提升50%,不良品率降低50%以上。 李先怀表示:“我们现在主要是面对国际市场,而且我们是和一些大的企业进行合作,他们对质量的要求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,我们原来的生产线达不到这个。通过智能化改造以后,效果非常明显,故障率降低,质量水平提高,就能达到一流水平。” “机器换人”节约成本 提升效率 “机器换人”带来的,不仅是提高质量,也为大量企业节约了成本。据东莞市政府报告显示,截至2016年9月,东莞已有1485个项目申报“机器换人”专项行动,减少约8万用工。东莞一家企业负责人陈燕平曾经算过一笔账:原来他的车间需要300位工人,如果采用机器人,车间的人数就可以降低到150人,仅一年节约资金就能达到900多万元。这种好处,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已经明显感受到。截至11月,这个县完成以“机器换人”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投资超过51亿元,约占工业投资的九成。由此带来的红利是,今年前11个月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34亿元,居台州市第一。 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切入口,“机器换人”的成效也反映在工信部的数据中。工信部部长苗圩说:“通过去年我们确定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情况看,从实施效果来看还是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,它的生产效率提高了,它的能源利用率提升了9.5%,它的研制周期比过去缩短了35%。” 劳动力紧缺、生产率低下倒逼“机器换人” “机器换人”是大势所趋。首先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。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,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。用工贵、招工难,成为各地“机器换人”的重要推动力。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认为,大中型企业要通过“机器换人”提升劳动生产率,打造国际竞争力。 李若谷说:“实际上大中型企业应该尽快自动化、机器人化,减少劳动力的使用。统计局公布了我们的劳动生产率,它是美国的7.4%。这么低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和美国和其他国家竞争?是不行的。劳动生产率为什么比较低?是在经济中机器的使用、自动化方面比人家差很多。平均一百块钱,中国大约只有二十多块钱是投资机器的,国外一般都是六七十块。” 改革金融体制 支持小微企业吸纳就业 目前,我国以27%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。预计到2019年,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分别为400亿元和1200 亿元左右。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不少人担心,机器人是否会抢了劳动力的“饭碗”,影响到就业?对此,李若谷认为,要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,吸纳就业。 李若谷称:“大中型企业不用这些人了,小微企业得发展起来,供应链要发展起来。小微企业要发展起来,就得有相应的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,没有这个就没有办法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,所以金融体制的改革也是一个关键。” 央广短评:“机器换人”以后缺的还是人 “机器换人”,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不需要人了。在一定程度上,它们对人才的需求可能更加旺盛。记者在湖南省采访时发现,经过智能化改造后的生产线虽然引进了大量工业机器人,但是大部分工位上还是有工人在操作。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,机器操作一致性高,而人工操作灵活性强,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柔性生产的要求。如果全都换成机器,生产的灵活性就丧失了。 由此可见,机器换人并不排斥人工,机器更多的是代劳了一些具有简单、重复等特点的工序。而且这些新设备、新生产工艺的应用,也离不开工人的操作。另外,智能制造、机器人是高端技术融合的产物,它们自身的研发、运营也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撑。 所以说,“机器换人”以后,缺的还是人,这样的人是“既能动脑又能动手”的新型人才。但是目前市场上,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人才普遍缺乏,这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。
相关标签
下一篇
新闻分享